在2004年,偷獵者射殺了科特迪瓦泰國家公園一群黑猩猩中僅存的兩位成年雄性之一馬里烏斯。
當他去世時,他的族群「方言」中的某個手勢也隨之消逝,研究人員本月在《當前生物學》期刊上報告了這一事實。
不同的黑猩猩社群在雄性向雌性求愛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而隨著馬里烏斯的死亡,其中一個這樣的動作永遠消失了。
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發現,蘇黎世大學的靈長類動物學家卡特莉恩·庫普說道,她並未參與這項研究。
先前的研究已經發現不同黑猩猩社群在使用工具上的差異,但這是首次有證據表明他們也使用不同的手勢來提出相同的請求,並且是首次如此清楚地記錄了人類干擾導致特定文化行為消失的情況。
「我們不斷看到科特迪瓦各地的森林被偷獵者清空,」研究作者之一、瑞士在科特迪瓦科學研究中心的保育生物學家因扎·孔內說道。
由於偷獵和其他人為干擾,包括棲息地損失,文化知識的流失威脅著黑猩猩的生存,他說。
孔內表示這類似於遺傳多樣性的喪失,因為文化知識的流失可能會影響黑猩猩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認知科學研究所的演化人類學家羅曼·維蒂格說,雄性黑猩猩在想要「偷偷交配」時會使用特定的手勢。
他指出這些信號相對微妙,只吸引附近的雌性注意,避免與其他雄性發生衝突。
維蒂格和他的團隊研究了泰森林四個鄰近黑猩猩社群中的495次這種手勢記錄,發現每個群體之間存在差異。
雖然來自所有四個社群的雄性都會左右揮動樹枝或踢腳跟來求愛,但只有南部和東部社群使用了一種稱為「葉片撕裂」的手勢——從一片葉子上撕下條狀物,而只有東北部社群使用了「指節敲擊」的手勢,即雄性反覆用指節敲打硬表面如樹幹。
生活在烏干達數千公里外的一群黑猩猩根本不使用踢腳跟或指節敲擊的手勢,而是有一系列在科特迪瓦黑猩猩中未見到的動作——例如雙手敲擊物件。
維蒂格說,黑猩猩似乎具備一系列天生的手勢——所有黑猩猩都能執行的行為——但在不同的社群中這些行為有不同的意義。
如果没有在黑猩猩群中工作了30多年的田野助手霍諾拉·內內·克帕扎希的專業知識,研究團隊不會注意到這個失傳的手勢:克帕扎希注意到這種手勢僅在東北部社群使用,但記得它曾經在北方社群也很常見。
那個群體的人數已經多年減少;1990年代初有成員因伊波拉病毒死亡,1999年又因為一種從人類傳播過來的呼吸道疾病失去了更多成員,只剩下兩名成年雄性。
2004年偷獵者射殺了馬里烏斯後,只剩一名成年雄性——不再需要「偷偷」求愛。
因此,指節敲擊的手勢隨著馬里烏斯一起失傳。
聖安德魯斯大學的靈長類學家安迪·惠特恩說,這項研究對黑猩猩文化的理解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指出,雖然過去的研究發現鄰近的黑猩猩社群在葉片撕裂的手勢上有一些微妙的差異,但這些是更大規模的群體之間的差異,只能真正被解釋為地方文化變異。
這項工作還強調了在黑猩猩保育工作中考慮文化因素的必要性——這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2020年拯救極度瀕危西部黑猩猩計劃中的一個考量因素,亨特學院的靈長類學家克莉絲蒂·格雷厄姆說。
她指出:「這項研究表明,黑猩猩群體不僅在使用的工具上有所不同,在溝通方式上也存在差異。
因此,保護多樣化的黑猩猩群體是非常有价值的。
」新聞連結: https:news.surl.twnews?time=1739249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