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幣的初衷是提升國民文化參與度,而不是干涉消費選擇文化幣政策的初衷是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文化相關產品與活動,並促進文化消費的多元性,進一步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當初設計文化幣時,考慮到每個人的文化需求不同,因此給予民眾自由選擇的空間,這正是文化幣「尊重個人文化偏好」的重要價值。
書籍作為文化產品的一部分,是許多人最容易接觸且最能提升素養的方式。
如果政策達到了讓更多人參與文化消費的目標,那就應該視為成功,而不應以「資金集中於書商」為由,削弱整體政策的正面影響。
難道鼓勵閱讀不是提升文化素養的重要一環嗎?2. 刪減預算無法解決問題,只會違背政策初衷如果因少部分資金集中於書籍購買,就進行預算刪減,不僅無法提升其他文藝活動的參與度,反而會讓更多人失去文化參與的機會。
年輕人本來就面臨經濟壓力,文化幣是他們接觸文化的一個重要橋樑。
刪減預算只會讓這個橋樑變得更加脆弱,導致年輕人遠離文化活動。
與其刪減預算,我們應該思考如何進一步引導民眾參與更多元的文化形式,例如提供更豐富的活動資訊,或與各地文化機構合作,讓文化幣的使用方式更加靈活,而不是簡單地凍結資金。
3. 文化幣的政策效益正在顯現,刪減預算是對文化產業的打擊根據政策設計,文化幣不僅提升了民眾的文化參與度,還刺激了國內的文化產業消費。
在後疫情時代,文化產業本就需要更多支持,文化幣成為了連結消費者與文化產品的重要工具。
如果此時削減預算,不僅是對政策成效的忽視,更是對文化產業的打擊。
4.關於文化幣的使用情況,以下是我找到的一些統計數據:(1)書籍購買:根據文化部的統計,2023年文化幣的使用中,約有49%用於書店及出版業,顯示年輕人對於購買書籍的偏好。
(2)表演藝術:同一份統計中,表演藝術共售出約6萬席,總使用票價金額約5,300萬元,文化幣使用金額約3,200萬元,顯示文化幣在推動表演藝術消費上的成效。
(3)電影觀賞:國片的消費金額約7,400萬元,佔11%,表示文化幣也促進了電影產業的發展。
此外,文化部在2024年進一步擴大文化幣的發放範圍,試辦將文化幣發放至13至15歲年齡層,每人可領取600點文化幣,旨在讓文化扎根於更年輕的族群。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5post202403280041?utm_source=chatgpt.com根據OPENTIX的年度數據,文化幣政策確實帶動了青年藝文消費,持文化幣消費的會員數有1.8萬人,創造約1,800萬消費金額。
這些數據顯示,文化幣政策在提升年輕族群的文化參與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因此,刪減文化幣的預算可能會削弱這些正面影響,與政策初衷背道而馳。
5.和刪減的多寡是兩個不同的層面。
理由本身莫名其妙,就算只刪一點點,這個行為還是讓人不舒服。
因為:(1)政策的初衷沒有被尊重:文化幣的設立是為了促進文化消費與素養提升,現在卻以「大家都拿去買書」為由刪減,這不僅偏離初衷,還忽略了書籍作為文化產物的重要性。
(2)刪減金額再少,也反映了態度:即使金額不多,這種刪減代表政策的價值被質疑,讓人感覺文化被「輕視」了。
而且,用「太多人買書」這種模糊的理由,無法真正說服人。
(3)不成比例的影響:文化幣對年輕人的影響很深遠,尤其是對於學生和文化工作者來說,這筆預算刪得再少,削減的卻是他們的機會與選擇權。
簡單來說,這種「理由莫名其妙卻刪一點點」的做法,讓人感到政策執行過程中缺乏專業性與尊重性,不只是錢的問題,而是態度與價值觀的問題。
這才是讓人無法接受的地方!結論:刪減預算無法達成政策初衷,應以改進為優先文化幣是一個良好的政策,目的在於培養國民的文化素養,促進文化參與,並帶動整體文化產業發展。
即使政策需要改進,也應以「優化」為方向,而非簡單地刪減預算。
只有堅守政策初衷,才能讓文化幣真正發揮長遠的效益,而不是在質疑與批評中被過早放棄。
連發兩篇 怎麼 文化幣沒辦法讓你買漫畫 在哭哭嗎🤡
完全贊成你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