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不必有敵人只需要內奸就好了行政院針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案提出覆議,經立法院11日進行記名表決,藍白以60比51的人數優勢否決覆議案。
不過民眾黨立委黃珊珊、林憶君出國在外並未投票,其中,黃珊珊先前在考試院人事案記名投票中也出現投錯變廢票之情事,因此大批網友到她臉書下方留言洗版狠嗆,「到底要跑票幾次」。
https:s.yimg.comnyapires1.2rFPkLAtOjJD_GoEVb1CiHw--YXBwaWQ9aGlnaGxhbmRlcjt3PTk2MDtoPTQ3NjtjZj13ZWJwhttps:media.zenfs.comkogotv_ctitv_com_tw_6785fd6b7a0ac2edc8ba5247d3d71a7bb5b民眾黨立委黃珊珊。
(資料圖/中天新聞)立法院會11日進行記名表決《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案》覆議案,全院僅有黃珊珊、林憶君2名立委未領票,林憶君先透過助理表示,出國處理事務趕不及回國;民眾黨團主任陳智菡則在受訪時證實,黃珊珊及林憶君都出國在外,兩人皆有向民眾黨團和立法院會請假。
黃珊珊、林憶君人在國外趕不及回來表決,雖然兩人都有請假,而且也不影響最終投票結果,不過這是黃珊珊繼去年12月的考試院人事同意權表決,因投錯票導致廢票,再次違反民眾黨在立院「團進團出」的規範。
黃珊珊沒有針對請假一事發文,不過她在10日有發文談及,賴清德總統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這篇文也湧入一票民眾黨支持者對她進行攻擊,「講這麼多,票都沒領?」、「上次投廢票,這次直接不領票,這傢伙白皮綠骨太明顯了」、「妳為什麼不直接退黨,去民進黨那?身在白,心在綠,有什麼意義呢?」、「真的不演了」、「就問不分區排第一的大立委珊珊,為何連票都不領」、「又是你沒投票,臥底太明顯」。
記者鄺郁庭/綜合報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750元之亂」,引爆強烈反彈,事後NCC回應最新民意,承諾會檢討,「調整前暫緩收取」,但Cheap就翻出NCC官員的說明,忍不住直呼廢到笑,「簡單說,NCC拿你的錢告你,笑死,這招高招,以後餐廳先收30元,以免你吃完給一星,餐廳有錢告你。
」Cheap在粉專以「#NCC拿你的錢告你」為題發文,提到國民黨立委葛如鈞委員請NCC官員到辦公室說明,750元到底是幹嘛的,事後釋出逐字稿,750元是這樣算出的,「水電費、請官員開會的人事費、自動辨識系統的建置成本、訴訟費」。
這讓Cheap傻眼「沒有檢驗費、沒有檢驗費,那天說750$檢驗很便宜的人,褲子衝到太平洋了?」另外,Cheap也提到「#為什麼沒建置AI系統?」這讓他更無言「NCC說太晚想到,預算來不及編,所以不是被砍預算」。
Cheap認為這簡單來說,根本是NCC「拿你的錢告你」,「笑死,這招高招,以後餐廳先收30元,以免你吃完給一星,餐廳有錢告你。
」Cheap附上原音「另外一個就是訴訟,有的人就是他覺得,這樣的要求他沒辦法接受就訴訟,算下來大概一個案子15塊錢」,直虧「原來NCC是民營的,盈虧自負都沒編預算?講真的,你這些錢乾我屁事,我只不過在國外買了一隻滑鼠」,結論則是「廢到笑」。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502122907376.htm
七天假難道要回來了嗎?目前台灣的國定假日一共有12天,其中包含春節3天,現在傳出立法院新會期,國民黨主推民生法案,許多青壯年立委希望能夠還給勞工遭砍的「七天假」,將要優先力推「紀念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民眾黨也已經表態支持。
那麽當初被砍掉的七天假是哪七天?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被砍掉?《NOWnews》特別整理相關資訊,帶民眾一文看懂。
遭砍的七天假要回來了?原本勞工的國定七天假一次看🟡七天假是哪七天?📍1月2日元旦隔日📍3月29日青年節(革命先烈紀念日)📍9月28日教師節📍10月25日光復節📍10月31日蔣公誕辰📍11月12日國父誕辰紀念日📍12月25日行憲紀念日立院新會期國民黨青壯立委主推儘速還給勞工「七天假」,立委牛煦庭表示,該法案關乎勞工放假權益,是自本屆立院第一會期和勞團對話以來,勞工們最期待優先處理的法案;民眾黨立委林國成則說,民進黨執政時把七天假挪走,一方面害怕得罪資方,另一方面也不敢得罪勞方,最後只能東湊西湊,「勞工要回七天假,這是理所當然」,民眾黨團會支持。
不過,內政部對此回應,放假天數衝擊層面甚廣,尚需凝聚共識;勞動部則表示,站在勞工立場,自然希望勞工能夠有更多休息時間,但也要體恤雇主額外支出,國定假日雇主需多支付一定比例的加班費,也勢必拉抬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提案還需要更細緻的討論與各界共識。
七天假當年為何會被砍?時空背景還原真相2015年,時任總統馬英九及立委等人,研議將勞工雙週84小時的工時,改為每週40小時,以降低勞工工時,改為跟公務員相同的休假制度,全面落實週休2日,因此在2016年初,勞動部發布修正《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將其原有的國定假日從19天調整為12天,失去的這七天,對於許多勞工來說不僅失去可以休息的時間,也讓要在國定假日上班出勤可領雙倍薪水的勞工權益受損,引起勞團的不滿。
2016年總統大選前,前總統蔡英文曾允諾勞團不砍七天假,在大選過後民進黨取得國會中絕對多數的席位,讓「砍假命令」在立院不予備查,隨後同年6月就失效,所以讓後續沒被砍到下半年的五天假,勞工仍然有放到,但此舉引發七大工商團體不滿,認為民進黨政府推翻七天國定假日當初「只紀念、不放假」的勞資協商共識,宣布中止與政府、勞方所有協商。
後來,民進黨提出「一例一休,砍假七天」的《勞基法》草案,再度引爆勞團不滿,爆發激烈上街抗爭活動,但同年底仍以「全國國定假日一致性」為由,拍板刪減假期,因此從2017年開始,就不再放這七天假期至今,後來又延伸出「《勞基法》修惡」事件,也成為蔡英文當年執政口中「最困難的決定」。
台灣該不該多放這七天假?各國放假制度比比看過去蔡英文曾經失言說:「台灣勞工放太多假」,但真是如此嗎?即便在當年《勞基法》修法時,附帶了「以特別休假補償七天假」的方案,但根據yes123求職網曾經的調查,受訪者有超過半數一年將近都沒辦法修完特休假,更有32%受訪者一天都沒休到,與其給的是實質上不一定能休到的特休,對於部分勞工來說,七天的國定假日對他們來說更有感也能真的休息。
再看看其他國家的國定假日及特休制度,假若台灣真的恢復七天假,國定假日將會有19天,對比亞洲國家來看確實是比較多的情況,但如今的12天,就落後日本的16天以及韓國的15天。
而歐美國家雖然說國定假日沒有亞洲國家多,但其特休假幾乎都是20天起跳,比起亞洲地區偏向年資補償或者獎勵的給假方式,歐美國家對勞工的休假就更顯大方,整體來說,台灣勞工就算多出這七天國定假,與國際上勞工享有差不多的待遇。
如今《勞基法》修法、七天假的議題已經過去8年,當年在街頭抗議的勞工、為勞工發聲的學者一定樂見這七天假的回歸,如今議題又浮出檯面,就算有立委提案,工商團體及勞團之間也還是要有充分的溝通取得共識,才不會又掀起另一波勞資雙方的革命。
https:www.nownews.comnews6644687
11 FEB 2025 11:15 AM ETBYSAHAS MEHRA在17世紀初期,伽利略·伽利萊將他自己製造的望遠鏡對準木星,發現了它的四顆最大衛星。
四個世紀後,科學家們仍在努力理解這些衛星是如何在數十億年前從圍繞著這顆年輕行星的一圈氣體、塵埃和冰中形成的。
現在,一個新的電腦模擬顯示,由那環繞行星圓盤(CPD)內層投射的陰影可能在較稀薄的外層區域創造了冷點,形成這些材料凝結成伽利萊所發現衛星所需的物理條件。
上個月發表於《行星科學》期刊的研究「代表了一大步」,朝向聯繫圓盤內部熱量分布與木星最大衛星形成的關係。
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天文物理學家朱兆歡說。
維拉諾瓦大學的天文物理學家愛德華·基南補充說,這種陰影冷卻對圓盤的效果「以前還沒有如此詳細地進行過研究。
」木星至少有95顆衛星和更多的小型衛星。
為了探索陰影在其形成中的作用,艾antroine Schneeberger 和 Olivier Mousis,這兩位來自艾克斯馬賽大學的天文物理學家使用電腦建模了早已消失的木星CPD的二維模型,研究圓盤的橫截面及其與行星和圓盤中平面距離的結構。
他們計算出圓盤的幾個屬性,如密度、熱量結構和自我遮蔽能力,然後運行多個模擬來考察這些因素如何相互影響。
在該模型中,氣體、塵埃和冰構成的演變中的圓盤自然分為兩個不同的區域:一個厚且不透明的內層區域捕獲光線和熱量,以及一個較薄且透明的外層區域延伸到太空。
科學家考慮了諸如木星形成所需時間、與太陽的距離以及當時與周圍地區一致的CPD最低溫度等參數。
他們還根據先前的研究變更了氫和氦以外元素濃度,即金屬licity,並模擬結構在形成後300萬年內的演化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發現如果內層區域擴展到更高的高度,它會在圓盤的外層部分投下更長的陰影,使其免受新生行星散發的高達2000開爾文的熱量影響。
在模型中,這些陰影在圓盤上創造了冷點。
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圓盤的金屬licity增加,內層區域變得更加不透明並捕獲更多的熱量。
這種加熱導致內區擴展到更高的高度,並在圓盤的外層部分投下更長的陰影。
研究人員還注意到,圓盤的溫度隨著與木星距離的增加並沒有穩定下降。
相反,陰影導致某些區域的溫度比鄰近地區低得多。
模擬顯示,在CPD形成後大約10萬年時,一個比周圍環境冷100開爾文的寒冷區域出現並持續了8萬年。
該區域在圓盤中延伸到距離木星半徑123.5倍的位置。
Schneeberger 和 Mousis 認為正是這些巨大的冷點為最大的衛星奠定了基礎。
在追蹤CPD中揮發性氣體的演化時,他們發現位於距離木星10個半徑或約629,000公里處的寒冷區域是氨、氫硫化物和二氧化碳等氣體凝結的地方。
研究人員推斷這些氣體凍結並變固態,後來成為形成像歐羅巴這樣的衛星的種子,而今天歐羅巴就位於這個預測的冷區軌道上。
如果這些冷陷阱確實對四顆伽利略衛星的形成有重大影響,那麼內側的衛星如伊歐和歐羅巴應該比外側的衛星如蓋尼米德和卡利斯托含有更多的揮發性氣體。
Schneeberger 和 Mousis 預期他們的衛星組成理論將由歐洲太空總署的JUICE任務和NASA的Europa Clipper任務進行測試,這些任務將分析木星及其衛星。
瓦薩學院天文物理學家安妮·迪克森-范德維爾德表示,這種深入建模「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來理解伽利略衛星甚至行星的形成。
不過,她指出研究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如果衛星形成的過程比模型預測的更慢,那麼冷陰影「對它們的化學組成幾乎沒有影響」。
同樣地,顧炎指出年輕太陽活動的變化可能以模型無法考慮的方式影響木星CPD的演化。
作者承認這兩點。
Schneeberger 建議未來的研究應該包括研究行星的深層組成以了解其形成過程。
他表示他未來的研究可能會集中在盤面的化學組成上,尋找任何可以確定木星衛星形成的年代的痕跡。
新聞連結: https:news.surl.twnews?time=1739336753
212 美國國防部長Pete Hegseth在UDCG (Ukraine Defense Contact Group)的會議上的公開階段發表了驚人的言論(我猜明天報紙應該會有這個新聞)我認為這是美國政策正式轉向的一段聲明一開始由英國的國防部長發表演講:1. 英國2025將投入45億英鎊軍援給烏克蘭2. 2024與盟友合計提供10000架無人機3. 1.5億英鎊最新的軍援正在提供中後來美國國防部長Pete Hegseth發表演講,其中重點摘要包含:1. 回到2014以前的國界不實際(unrealistic)2. 烏克蘭加入NATO作為談判結果不實際(unrealistic)(1和2都重重打臉烏克蘭的要求,也把支持世界上烏克蘭的人,包含我,嚇懵了)3. 提議維和部隊(含歐洲和非歐洲國家)進駐烏克蘭,但不會被第五條款(共同防禦)所保護,而且美國不會派兵4. 歐洲必須承擔起大部分協助烏克蘭的責任;北約規定GDP 2%的國防支出不夠,川普和Pete都認為要5%5. 要用壓低能源價格打擊俄羅斯;美國自己要面對邊境問題和中國問題參考資料:英國聲明自己付出很多:
這個東西已經吵幾10年了現在民眾黨以下一期的優先法案但目前比較可行的只有轉移投票但是跨區投票會造成人力很大的負擔這如果開一個地方專門給不在籍投票的選舉區會不會還有可能有變相亮票的可能(例如住在人煙稀少的地方,高雄那瑪夏區但是那邊就剛好只有他是那個選舉區的)
還稅於民,國民黨團提普發現金1萬元,民進黨提大罷免來消耗?人民的納稅錢,政府豐收理論上須還稅於民結果:國民黨團提普發現金1萬元民進黨提出大罷免來消耗這筆錢?https:udn.comnewsstory66568542807?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index
台灣真的會倒剛看到新聞標題「政府超徵5283億元 藍拋「還錢於民2.0」全民普發1萬元」請國民黨他們監督預算,不是為了要發錢拿錢有那麼多錢首當其衝,不是該救健保嗎?不是該補勞保嗎?不是該把行人號誌做好嗎?怎麼變成看綠營發錢會上任,他們就跟著要發錢想學他們,拿著人民的錢用合法名義賄選嗎?是不是覺得他們只要強迫台灣資方調薪資,大家就會忘了,經濟因為台獨喊爛了發錢真好用完全不用做事別忘了,發錢是連那些擺夜市菜市場的人跟著花你辛苦賺的錢結果你病了,住院一天只能吃一餐藥你老了,退休金拿不到你兒子上學如果沒你載,他隨時都是走在危機四伏的路上但在這堆新聞底下一堆人開心的要命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639632718582773
今天212 台灣燈會在桃園舉辦因為天候不佳導致開幕表演的舞者不斷跌倒 請交通部出來說明清楚 活動的安排
videos72f28098-815f-49cf-96ef-c448d63f71fdorig?r=1.78國民黨事後發文表示,堅定捍衛中華民國的決心不曾改變,堅定反共、反台獨的原則不會動搖。
對於過去曾有舔共紀錄的網紅,不斷以反共作為唯一入黨訴求,因此國民黨給予機會,讓舔共網紅展現洗心革面的決心,彌補過去堅持台獨消滅中華民國,彌補過去高唱舔共歌曲鼓勵中共軍艦犯台,特此提供「國軍志願役入伍書」,讓其展現對於反共的熱忱。
我知道井底蟾蜍可能很少出國,但中國不能用Line這可是常識…習近平要聯絡阿北還得用微信才行,或是習近平下載Line再翻牆,坐等鏡週刊偽造習近平跟阿北微信對話記錄。
下次鏡週刊偽造賴清德跟川普對話記得改用Whatspp,不要沒常識繼續用Line偽造對話。
11 FEB 2025 5:20 PM ETBYKATIE LANGIN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新數據顯示,美國的大多數博士級科學家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工作時間顯著長於普通人——通常到60多歲,有些甚至更久。
他們經常退休後又重新回到工作中。
這一發現對於那些試圖在老科學家眾多的系裡獲得教職的年輕科學家來說並不意外。
但通過顯示科學家們之所以延遲退休是因為希望保留專業身份,這些發現指出雇主(如大學)需要制定和實施創新的政策,以幫助年長的科學家逐步退出工作而不失去他們珍視的參與感。
這份對退休模式的新洞察基於約125,000名75歲以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對NSF《博士接受者調查》的回答。
在這次長期進行的調查的最新版本中,NSF增加了關於是否選擇退休或繼續工作的新問題。
上個月發布的結果顯示,在71至75歲之間的美國受訪者中有40%仍在以某種形式就業;這約是美國總人口19%的比例的兩倍。
在這些仍在工作的科學家中,超過一半的人曾退休後又重新回到工作中,通常是以兼職的形式。
調查顯示,有些人回到工作中是為了獲得額外的收入和社交聯繫;其他人則被要求返回工作崗位。
但最常見的原因是希望保留他們的专业身份。
密歇根州立大學榮譽教授、曾撰寫過學術界退休問題的羅傑·鮑爾丁表示,這些發現清楚地表明許多年長專業人士希望繼續參與工作。
「過去對退休的看法正在改變。
」數據沒有區分學術界的科學家和其他領域(如工業或政府)的科學家的退休模式。
但堪薩斯大學經濟學教授唐娜·金瑟研究了學術界的工作力,她懷疑大多數年長工作者是學者。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全國博士後協會博士後委員會主席艾莉森·麥卡錫同意這種看法。
「有很多老教授。
」她可以理解他們的立場。
「他們可能喜歡自己的工作;他們可能希望繼續下去。
」但她也指出,對於那些希望獲得職稱軌道工作的年輕研究者來說,這種現象可能會令人沮喪。
她問年長科學家:「如果你處於財務穩定的位置,能否捐出一些時間,這樣可以有新的、嶄新的想法和更多的工作機會給其他人?」金瑟同意持有職稱的教授佔據著自己的位置可能會阻止早期職業研究者找到工作。
但她補充說,學術界退休並不保證會開放新的職位。
「大學數十年來一直在用非職稱軌道的工作替代職稱流動的工作。
」卡羅爾·戈德堡現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傑出研究教授,在14年前擔任副校長時,她對許多有資格領取全額退休金但仍未退休的教職員感到驚訝——尤其是考慮到如果他們退休,許多人在財務上會更好。
她將找出阻礙人們退休的因素並制定滿足這些需求的策略作為自己的使命。
「我想讓大家明白,退休並不意味著放棄自己想要從事的专业活動,」她說。
「相反,它給你提供了拋棄那些不那麼喜歡的工作的機會。
」她發現有些學者不想要「榮譽」稱號,因為他們擔心這會妨礙他們獲得研究資助和演講邀請。
為了糾正這種情況,她要求大學為仍然從事研究的退休教職員創建一個新的「研究教授」稱號。
戈德堡的辦公室還開始舉辦與退休教師的座談會,強調他們如何利用大學提供的資源。
這樣的接觸以及大學在處理教授退休問題上的其他調整導致了退休人數的激增。
「這是非常顯著的。
」理論物理學家海倫·奎因表示,志願工作可以成為那些「如果完全放棄工作將對系統造成衝擊」的人的一種滿足感來源。
當她在2010年退休時,她轉向了為國家科學院主導一份關於K-12科學教育的報告的全職志願工作,持續了兩年。
自那以後,斯坦福大學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榮譽教授奎因繼續作為科學教育研究和政策顧問進行志願工作。
「這是一種繼續我作為科學家的工作的方式,思考科學應該如何被教導和學習,」她說。
巴爾丁在自己的退休過程中做了類似的事情,擔任高等教育退休組織協會的主席以及他本科院校董事會的理事。
他表示,持續參與專業活動至關重要。
「我確實感到一種繼續存在的目的和參與感。
」「人們活得更長壽且更健康,」他補充道,「我們作為社會需要面對這樣的事實:退休不再是一個閒暇時期。
」新聞連結: https:news.surl.twnews?time=1739336836
好奇,我看今日(2025年2月11日)選罷法覆議失敗後,民進黨與老柯事後的記者會卻說又要再提暫時處分跟提釋憲。
可就我理解的,新的憲訴法不是已於2025年1月25日生效了?畢竟2025年1月24日,憲法法庭也沒有裁准暫時處分,理應上路了不是?另外,最近高虹安市長的案子也被僅存的大法官予以不受理。
我就納悶,所以現在新的憲訴法是沒上路?
烏克蘭啟示錄:民進黨專政路線是走不通的川普要放棄烏克蘭就跟放棄台灣一樣一開始鼓勵烏克蘭對戰俄羅斯,軍火不斷供應現在烏克蘭沒有利用價值,收尾了這跟越戰模式一樣,失敗收場只要中華民國在台灣中共沒理由打台灣,因為他們不想內戰然而想依美國來台灣獨立建國後果跟烏克蘭一樣:可割可棄首先民主憲政不可能只有單一思維所以民進黨想走專政路線這是可以理解但是專政結果下場大家都可以預見https:udn.comnewsstory1217778541792
《選罷法》覆議案未通過 藍白再聯手封殺https:news.tvbs.com.twpolitics2775613
本文所出現之姓名皆出自可公開查閱之政府資訊正義代表:法官 李錦樑、周政達、蘇素娥、錢建榮、林婷立草民代表:蔡長達案號: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4674號法條依據:刑事訴訟法第2、95、100、154、155、161、161-1、163、163-2、176-1、176-2、288-1、288-2、310、310-1、373、378、379條案號不敢記載項目: 「證人太忙無法作證」的判決為何會是合法呢?說來聽聽啊
雲豹小公主表示 ... 重啟個屁https:www.storm.mgarticle5322127外界多數預期電價可能在4月再度調漲,因為立法院在年前刪除了114年度挹注台電千億元撥補預算案,直接衝擊台電財務,調整電價的機率提升,也讓電價議題再度被討論。
郭智輝上節目被問到,經濟部原先預定給台電的千億撥補被砍,是不是代表未來電價就會調漲?他嘆道,電價調漲並非經濟部不努力,而是準備千億補助遭砍,目前民生用電1度收費2.7到2.9元,但台電成本1度3.7元,在民生用電方面,台電「賣1度虧1元」,一年虧損700到800億元,因此,台電會不會漲價不是經濟部可以決定的,價格還是由電價委員會決定。
(相關報導:台電「1000億補貼遭刪」民生電價又要漲了?政院回應了,地方恐自己負擔1經費|更多文章)不過,郭智輝也強調,基本上一定會照顧一般民生用電,最好是不漲價,但對於用電大戶,則會基於使用者付費「稍微漲價」,目前委員會也會按照這個方向去執行。
就是這則新聞👇👇👇這樣青鳥蟾蜍能高潮能相信?說有收到情資自己做圖?自己做圖就是造假!會誤導很多讀者!那拜託拿資料拿真的截圖出來,打我們質疑者的臉!沒有就是造謠!還有青鳥問為什麼抹黑柯文哲,民眾黨不告鏡周刊請看以下這篇文章!說明的非常清楚!👇👇👇👇👇👇ftrendingp257964680?cid=181F17EB-5024-4BAF-A491-3B9594EAC453
格陵蘭島覆蓋的冰層無論在哪裡找到通往海岸的出口,都在向海滑動,而且比過去快得多。
在內陸地區,這種運動速度減慢——除了東北部格林蘭地區。
那裡,三個鄰近的出水口冰川由一條狹窄的快速移動冰道供應,這條冰道延伸到內陸達700公里。
在彩色的地圖上,這條通道看起來像是一把指向冰層中心的心臟形狀標誌。
稱為東北格林蘭冰流(NEGIS),它佔據了冰層質量損失的約12%。
其快速流動——每年超過50米——是一個謎團,哥本哈根大學(KU)的冰川學家達爾-詹森說。
「我們對此的理解非常、非常基本。
」十年前,達爾-詹森和其他人開始通過鑽探冰流來解開這個謎題。
東格林蘭冰芯項目(EastGRIP),該項目於去年結束,在COVID-19疫情中損失了兩年的時間後,最終在2670米的深度達到底部。
但它已經帶來了轉變性的成果——包括一個令人擔憂的新發現:冰流的底部並未像之前所想的那樣與基岩凍結在一起。
相反,從頂部到底部,整個冰塊作為一整體向海洋移動。
「整個冰塊在水和泥上滑行,」達爾-詹森說。
這引發了擔憂,隨著氣候持續變暖,該流可能會加速。
自1996年以來,格陵蘭冰層每年都失去了質量。
去年的損失是十年來最低的——但根據丹麥和格林蘭地質調查局的數據,該冰層仍然流失了80百萬噸的水,相當於每秒約250萬公升或一個奧林匹克游泳池的水量。
格陵蘭融化的冰佔當前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大約四分之一,這一上升速度已超過每年4毫米。
格林蘭冰層中鎖定了大約7米的潛在上升空間。
其他冰芯中的證據表明該冰層非常脆弱。
在西北部格陵蘭坎普世紀核心底部發現的沙礫顯示,在距今約40萬年前的一個間冰期,該地點沒有冰雪覆蓋,整個冰層減少了1公里厚,佛蒙特大學的地質化學家保羅·比爾曼說。
「現在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當溫度與今天相似時,格陵蘭的冰層已經大幅融化,如果不是完全融化。
」然而,預測本世紀及以後格陵蘭冰層的未來損失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哥本哈根大學的氣候科學家奧倫德·拉斯穆森說,冰流是主要原因之一。
格陵蘭島有兩種主要方式失去冰層。
首先,來自較暖空氣和海水的直接融化——雖然這是一個漸進過程,但仍極其危險。
聯合國預測到本世紀末格陵蘭將貢獻不超過18厘米的海平面上升,主要是基於直接融化的基礎。
然後就是冰流以及所有產生冰山的沿海冰川。
「我們真正擔心的是冰層以多快的速度被輸送到海洋中,」拉斯穆森說。
這個第二個過程遠遠更難以預測。
這就是為什麼在東部GRIP進行研究如此重要。
丹麥人因在格陵蘭鑽取冰芯而聞名,他們已經追求這一努力數十年了。
早期項目的主要目標是從被冰封的古老空氣中提取突然氣候變化的記錄。
東部GRIP是第一個為了解冰流如何移動而鑽探的冰芯。
「通常我們會不惜一切代價避免這樣做,」拉斯穆森說。
「冰川學家希望冰層流動越少越好——這可能會扭曲使核心能夠被定年的年度分層。
」鑽探工作於2016年開始。
現場看起來與冰層的其他部分一樣——平坦、白色且風大。
但達爾-詹森及其團隊早已經知道如何在荒涼的地方創造「hygge」(丹麥式的舒適感)。
研究人員和工作人員睡在加熱帳篷中,一個兩層的黑色圓頂帳篷是營地的核心,內有完整的廚房、用餐區和工作空間。
鑽探是在通過挖掘溝渠並充氣巨大的氣球形成雪覆蓋的屋頂的洞穴中進行的。
研究人員輪流擔任第二職務——清潔工、廚師助手、供水管理員——以便整個團隊能夠專注於科學。
「那裡的世界完全停止了,」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古氣候學家泰勒·瓊斯說,「這是一個非常自由的地方。
」無論有多少「hygge」也無法緩解在海拔近3000米、溫度介於攝氏零下20度到零下30度之間的戶外工作。
「你吃再多的食物也補充不了能量儲備,」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安德烈亞斯·菲克特納說。
儘管如此,這個地點仍吸引了許多訪客,其中包括由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AWI)的地球物理學家丹妮拉·詹森領導的一個團隊。
2018年3週內,他們駕駛AWI的極地6號研究飛機低空飛越冰層,使用其穿透冰層的雷達檢查其結構,包括記錄溪流歷史的內部摺疊。
研究人員去年在《自然通訊》上報告的發現令人驚訝:NEGIS僅存在於過去2000年——而不是如普遍認為的自上次冰河時代以來。
詹森說,這似乎表明冰層上的流動位置「可以跳躍」。
杜倫大學的冰川地質學家大衛·羅伯茨補充道,如果真是這樣,「這將根本改變我們對冰流如何啟用和關閉的理解。
」雖然研究氣候並不是該項目的主要目標,但研究人員利用這個機會探討了冰河時代中間穿插的突然變暖的神秘現象。
這些事件被稱為丹斯加德-奧謝格(D-O)事件,每次都會使格陵蘭地區的空氣溫度在幾十年內上升超過攝氏15度。
為了追蹤D-O事件期間格陵蘭氣候如何季節性變化,瓊斯和他的同事們融化了核心樣本並使用首次在南極洲開發的激光光譜技術分析釋放的氣體。
他們希望測量氫和氧的比例變化,這些比例提供了古代溫度的細緻記錄。
瓊斯和他的同事們在預印本中報告稱,在許多變暖事件之前數百年,格陵蘭的天氣變化性下降了。
他們提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穩定的天氣是因為北大西洋海域季節性海冰的退縮所致。
海冰的退縮也允許海洋釋放出更多的熱量到空氣中,為長期變暖奠定了基礎。
「這是一場巨大的氣候系統重組,」瓊斯說。
到了2019年,在鑽探4年後,鑽孔深達2.1公里,約為底部的五分之四。
然後來了COVID-19疫情。
當研究人員在2022年返回營地時,發現它被數米的新雪和冰覆蓋。
「表面結構被淹沒了,」戴爾-詹森說;雪洞的天花板塌陷了。
他們花了半個季節用鏈鋸挖掘現場。
「我想我們移動了16噸的冰塊,」她說。
在2022年季節的最後一個月,菲克特納加入了營地。
他是將光纖電纜轉化為密集地震儀陣列技術的先驅,該技術通過檢測經過的地震波引起的微小拉伸來工作。
他主要在冰面上工作,但在季節的最後一天,在鑽探停止後,戴爾-詹森允許他在鑽孔本身中展開他的光纖電纜。
這是一項危險的實驗——如果電纜因自身重量而斷裂,可能會卡住鑽孔並終結整個項目。
為了減少張力,菲克特納將電纜放在略微傾斜的鑽孔側面。
然後,通過在表面引爆爆炸並捕捉穿越冰層的地震波,他希望能夠詳細地捕獲冰流的結構。
但讓菲克特納震驚的是團隊在爆破之間看到的情景。
研究人員認為巨大的冰蓋不像嘈雜、裂縫的冰川那樣靜默地流動,像黏性液體一樣。
然而,菲克特納的電纜捕捉到了兩次微小的冰震級聯。
他們的規模表明它們來自許多冰芯中發現的厘米尺度的類似斷層特徵,菲克特納和他的團隊在今天發表於《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中報告了這一發現。
如果這些地震被證明是普遍存在的,它們所標誌的突然移動可能會幫助解釋為什麼冰流比模型預測得更快。
「這是一個合理的缺失環節,」菲克特納說。
第二年,即2023年,鑽探以戲劇性的方式結束,團隊努力回收核心末端。
原來鑽頭在孔底撞到了泥和沙粒並卡住了。
這一發現與戴爾-詹森的團隊從放入鑽孔中的儀器中獲得的速度數據相吻合。
戴爾-詹森說,打開任何一本教科書,它都會告訴你冰流的底部五分之一是一個剪切區,在這裡冰會減速並最終黏附在基岩上。
但鑽孔記錄儀顯示的情況並非如此。
「我們本來預期會進入這個剪切區,但從來沒有發生過,」她說。
冰的底部移動速度與頂部一樣快,因為它正在泥上滑行。
如果這一發現得到證實,並且對其他冰流也成立,這將表明這些冰流比以前認為的推入海洋的冰更多,戴爾-詹森說,而且這種流速可能會加快。
即使東GRIP團隊去年夏天收起了營地,鑽孔仍將在數十年內保持可訪問狀態,使研究人員能夠繼續監測冰的移動。
羅伯茨表示,考慮到冰流變化的最新證據——以及其脆弱性——這口鑽孔將成為一個關鍵哨兵:「我們可能正處於這個臨界點上,即我們開始看到加速退縮的情況。
」新聞連結: https:news.surl.twnews?time=1739248827
請賴清德好好反省!世界政要都有管道跟習近平溝通,就賴清德沒有,難道賴清德覺得臺灣不是國家嗎?還是覺得臺灣是中國附屬的?請賴清德停止賣台快跟習近平溝通!